福莱特VS信义光能 光伏玻璃双寡头优势能否持续?

发布时间:2023-03-11 浏览量:1737 来源:公司大起底
【内容摘要】
 
1、自2017年以来,国内光伏玻璃占全球的份额维持在80%以上,信义光能和福莱特,两者的合计占比一直维持在50%以上,借助大幅扩产,近年来福莱特的市场份额逐年提升至26%。
 
2、光伏玻璃的两大寡头,福莱特和信义光能,在产品售价上与同业相差不大,没有品牌溢价,要想获得更多利润,只能从控成本入手。
 
3、市场份额仍然集中在两家龙头手里,价格战对他们的影响是短期的,长期的业绩还是取决于需求端。
 
闭上眼睛想一个问题,目前中国有哪些行业没有被卡脖的风险的?
 
福莱特和信义光能,作为光伏玻璃的双寡头,是光伏产业链中,竞争格局比较好的细分领域之一。
 
自2017年以来,国内光伏玻璃占全球的份额维持在80%以上,信义光能和福莱特,两者的合计占比一直维持在50%以上,借助大幅扩产,近年来福莱特的市场份额逐年提升至26%。运用我们判断竞争优势的两个粗略的标准:稳定的市场份额和较高的平均投资回报率,两家公司在光伏玻璃领域是有竞争优势的。我们先来找出竞争优势在哪里,更重要的一点,我们要判断这种优势是否可持续?
 
竞争优势来自哪里?
 
光伏玻璃属于制造业,制造业企业的竞争优势离不开技术和成本。
 
我们先来简单概括光伏玻璃所处的产业链特征:首先,光伏玻璃是标准化的工业产品,下游需求方是光伏组件厂商,组件厂的客户是光伏电站运营商,对于运营商来讲。,不会要求组件中的玻璃必须是由福莱特或者是信义生产的。所以光伏玻璃本身品牌溢价不大,各家厂商的定价也不会差太多。既然产品价格不相上下,那么企业赚钱的能力就取决于控成本。
 
我们先来看生产光伏玻璃的主要成本都有哪些?各项占比情况如何?
 
光伏玻璃主要的生产成本包括原材料(以石英砂和纯碱为主,40%)、燃料动力(天然气、石油、电费等,40%)、机器折旧费用和人工成本,各占15%和5%。国内便于开采的优质、低铁石英砂矿源比较少,主要分布在广东、广西、安徽、海南等地。我国从事石英砂生产的矿山企业有1000多家,年产能超过100万吨的非常少,石英砂的生产企业规模普遍较小,供应商的整体议价能力不强。但是由于供给有限,近两年需求端景气度较高,石英岩原矿的均价大幅攀升。根据安徽省玻璃行业协会出具的《关于2017年-2021年低铁石英原矿的价格说明》,安徽省玻璃行业协会通过对当地石英岩原矿的市场调研,近五年石英岩原矿含税均价由95元/吨上涨至200元/吨,复合增幅20%。原材料价格上涨进一步增加了光伏玻璃厂商的成本压力。
 
纯碱行业的集中度比较高,我国纯碱年产能在100万吨以上的公司有13家,合计产能超过63%,大型纯碱供应商的话语权较强。
 
再来看成本占比15%的机器折旧费用,这个算是固定成本,光伏玻璃行业属于重资产,初始投资成本很大,福莱特近5年资本开支占营收的比重均值高达32%,在这一点上,玻璃和水泥、玻纤行业类似,是一个规模非常重要的行业,整体规模越大,产线越先进,单位成本越低。
 
到这里我们把现有的信息整理一下:光伏玻璃的价格差别不大,厂商盈利能力取决于控成本,而控成本的入手点有两个:一是生产原材料——石英岩矿,另外一个是产线的规模效应。
 
光伏玻璃的两大寡头,福莱特和信义光能,在产品售价上与同业相差不大,没有品牌溢价,要想获得更多利润,只能从控成本入手。
 
我们先来看石英岩矿。为了确保石英砂稳定供应,光伏玻璃龙头纷纷布局石英矿。福莱特:2011年,拥有安徽凤阳储量1800万吨的优质石英砂采矿权。2022.2,公司以合计35亿元价格收购了安徽凤阳县大华矿业和三力矿业100%股权,交易完成后合计新增储量5828万吨,年产量660万吨。2022.7,子公司再次以33.8亿元竞得安徽省凤阳县一处石英岩矿的采矿权。调研纪要显示,公司目前80%以上的石英砂可以实现内部供应。
 
信义光能则采取较为温和的方式,通过直接或间接参股矿业公司,实现部分硅砂需求保障,2020年子公司中标广西北海一处的石英砂矿采矿权,石英砂内供比例大约在30%。不过信义光能把更长远的布局放在了光伏行业的上游:多晶硅。2021年公司与大股东合资成立信义晶硅,在云南曲靖工业园,预计总投资200亿,布局20万吨多晶硅产能,1期项目已经在2月初正式开工。硅料和光伏玻璃下游客户有比较好的重叠,最终能否形成协同效应要长期跟踪。
 
再来看产线的规模效应。光伏玻璃的生产具有刚性特征,大型窑炉具有显着的降本效应:主要体现在降低单吨能耗和提高成品率。在单窑的产能规模上,目前福莱特和信义光能处于第一梯队(配图),并且有多条日熔化量在1000t以上的窑炉。良品率为86%和82%,显着高于二线厂商75%的水平。这里大型窑炉的降本效应和生产效率的提升又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。
 
到这里我们基本确定了两家公司的竞争优势:成本优势。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:1、产能的规模效应;2、布局上游石英砂,以及借助大型窑炉提升生产效率。在产线规模上,两者不相上下,在布局上游层面,福莱特更激进一些。
 
除此之外,还有一项要考虑的成本是运输费用。
 
与水泥类似,光伏玻璃较重,运输费用也对运输半径比较敏感。节省运输费用的方法有两种:一是像海螺水泥的水路运输,成本低,且运输半径大;二是直接在组件厂商旁边配套建厂,典型的如福耀玻璃。
 
福莱特产能扩张主要集中在安徽凤阳、越南海防两地。在越南建厂可以更好地配套隆基、晶澳科技等组件厂商,此外越南海防是低铁石英海砂产地,资源便利。
 
信义光能未来产能扩张主要集中在芜湖、广西北海,以及马六甲市,其中芜湖基地位于长江江畔,具有自有码头,可以通过水路运送;马来西亚的产能可以服务东南亚客户,且天然气成本低于国内。目前信义光能的运输费用比较稳定,近3年占收入比重的均值3.8%。福莱特则是4.6%,福莱特在降低运输费用方面还要再加强。
 
福莱特和信义光能作为光伏玻璃的两大龙头,他们的成本优势可以持续吗?
 
“搅局者”是否会影响竞争优势?
 
虽然我们找到了两家公司的竞争优势,不过这种优势也不是不能超越。假设有一家公司,拥有绝对雄厚的资金实力,投资建设相同的产能规模,由于组件端的客户并没有很强的忠诚度,投产后通过价格战,抢夺市场份额,那么这家新公司也能够获取较低的单位成本。会不会和两家龙头一样低呢?这取决于谁更有参与价格战的底气,显然是龙头更有底气。极端情况下,价格战会跌破新进入公司的成本价,他最终会选择退出。市场份额仍然集中在两家龙头手里,价格战对他们的影响是短期的,长期的业绩还是取决于需求端。在面对外来者的威胁时,在位者的选择就是“以眼还眼,以牙还牙”,采取和对方一样的策略。
 
上面这样的假设并不是完全虚构的场景,事实上,光伏玻璃行业已经出现了新的搅局者。
 
2021年7月,工信部正式修订出台《水泥玻璃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》,提出“在双碳背景下,目前光伏玻璃产能料将无法满足未来快速发展的光伏产业需求”,规定光伏压延玻璃产线无需进行产能置换。简单来说就是,此前玻璃和水泥一样是严控新增产能的,但是光伏玻璃除外,可以新增。政策出台后,2021年以来,信义光能、福莱特、洛阳玻璃、南玻等光伏玻璃厂商大幅扩产,旗滨集团、金晶科技等浮法玻璃企业也纷纷切入光伏玻璃赛道。
 
2021年末,光伏玻璃总的在产产能是1600万吨/年,结合各大厂商的扩产计划,预计2022/2023年产能将达到2500万吨和3800万吨。根据光伏行业协会的预测,2022和23年的总需求分别为1600万吨和2200万吨。行业整体供大于求,尽管需求端一直景气度较高,但是近两年的产能增长过快,光伏玻璃价格下降的压力较大。价格战的最终结果如何,两家龙头是否能够保持住原有的竞争优势,我们不妨先站在局外观望。
 
最后站在中长期的角度,我们来看光伏玻璃整体的增长动力:
 
1、光伏新增装机量的数据;根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的预测,2023-2025年,全球光伏新增装机容量分别为275/300/330GW,继续维持较高增长。
 
2、双玻组件的渗透率。双玻是指用光伏玻璃替代传统不透明光伏电池背板,利用玻璃的高透光率提升整体发电效率。对光伏玻璃的需求提升1倍,但缺点是玻璃较重。所以双玻技术的核心在于玻璃的超薄和高透明度,本身并不涉及较大的技术迭代,与厂商降本增效的方向一致。虽然会有价格战的冲击,但是中长期光伏行业的增长还是要看需求端。
 
对比福莱特和信义光能,我们可以得到三点启示:
 
1、两家龙头玻璃厂商具备竞争优势:即成本优势。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:产能的规模效应;和布局上游石英砂,以及借助大型窑炉提升生产效率。
 
2、光伏玻璃行业短期供过于求,价格战不可避免,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对价格战的抵抗能力更强。
 
3、光伏行业中长期的增长动力来自新增装机量,和双玻组件渗透率的提升。

注:凤凰光伏网遵循行业规范,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。凤凰光伏网的原创文章,请转载时务必标明文章作者和“来源:凤凰光伏网”,不尊重原创的行为凤凰光伏网或将追究责任。作者投稿可能会经凤凰光伏网编辑或补充。

全部评论

专题推荐

更多专题 >